欢迎来到中医科主任在线-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
中医科主任在线-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
所在位置:首页 -- 学术热点 -- 正文

三世儿科片玉书 《片玉心书》传万代——《万氏秘传片玉心书》学术简要及精华传承


2021-10-14  来源:admin

《万氏秘传传片玉心书》,又名《片玉心书》作者是明朝的万全(约1499~1582)号密斋,是古代明朝著名的儿科医家。《片玉心书》是在《育婴家秘》《幼科发挥》基础上精编而成,是万氏儿科之精华传承,是中医儿科重要典籍。

一、三世儿科万全圣 鄂东名医密斋铭
——医圣万全简介

万全(约1495~1582),字全仁,别号密斋、“通仙”,谱名事全,自称“江湖逸叟” 。祖籍豫章(今江西南昌),湖北罗田县人。明代著名临床医学家、理论创新家。涉及内外妇儿各科,尤以擅长儿科而著世,是与李时珍齐名的“鄂东四大名医”,在清初被誉为一代“医圣”[1]。万全博极医源,造诣深厚,治学严谨,笔耕不辍,学验俱丰。出身医学世家,师承家学,兼通数科。游学巨儒之门,考中秀才,入邑庠为诸生,旁习医药。后因父翁仙世,又屡试不中,遂齐举业医,传祖杏城翁,承父菊轩翁,终成幼科三世。
万全临证50余年,足涉鄂、豫,皖、闽、陕、赣等,以儿科、痘疹科最为有名,勤于笔耕,善于钻研,精于临床。著述颇丰,所著《万密斋医学全书》108卷,包括《养生四要》、《保命歌括》、《广嗣纪要》、《万氏女科》、《伤寒摘锦》、《片玉心书》、《育婴秘诀》、《痘疹心法》、《片玉痘疹》、《幼科发挥》等,实乃祖传和个人经验的学术总汇,乃中医典籍之大要,儿科典籍之金匮!

二、万氏儿科著作丰 《片玉心书》菁华凝
——万全儿科简述与《片玉心书》

万氏儿科著作巨丰,内容翔实富足,理论系统具创新,临证精准显神效,呈现了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完善,万氏儿科名声的显赫,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,有继任开来之意义。

万氏医著《万密斋医学全书》,刊于1549年,其中儿科内容占半壁。据《中国中医古籍总目》、《中国医籍大辞典》,万氏儿科著作有《幼科指南秘传方》《幼科指南家传秘方》《幼科讲义》《痘疹碎金赋》《片玉心书》《幼科发挥》《育婴秘诀》《痘疹心法》《片玉痘疹》等。大多认为,万氏以《育婴秘诀》四卷,《片玉心书》五卷,《幼科发挥》二卷,《片玉痘疹》十三卷,《痘疹心法》二十三卷,专为儿科立论,对儿科诊治经验丰富,对痘疹诊疗立竿见影,纾孩子心身苦难,助儿童茁壮成长。

《育婴秘诀》即《育婴家秘》,卷一论胎养、调护之法,卷二~四述小儿诸病证治,含惊风、伤食等30余种,实乃钱乙创新薪传。

《幼科发挥》实乃“发明《育婴加秘》之遗意”之作,以五脏为纲,按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论述小儿病证,对五脏主病及兼证,理法方药俱全,并附验案若干,多献万氏家传秘要。

《痘疹心法》,卷一~四论痘疹辨证,卷五~十一,述治则方药,卷十二~二十一是症治歌括,卷二十二~二十三实乃验方集锦。

《片玉痘疹》,承《痘疹心法》之旨,精主论,调方药,简医案,修歌括,使痘疹临床诊疗更简明、更实用。

《片玉心书》,即《万氏秘传片玉心书》,是万全在《育婴家秘》四卷、《幼科发挥》二卷之基础上精编而成,全书五卷。最早刊行于16世纪中期,现存清顺治十一年(1654)刻本,乾隆四十三年(1778)忠信堂刻本,清康熙五十一年视履堂刻本,1981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铅印本,1984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铅印本,199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《万密斋医学全书》有校刊本……因为版本流传较多,其中讹误不少,此次整理,以清顺治甲午年山东泰安州李氏刻本为底本,清乾隆戊戌年忠信堂刻本为主校本,清康熙五十一年视履堂本为参校本,详加校注与标点。

《片玉心书》言简意深,美文多样,内容丰富,实用性强。卷一列“活幼指南赋”“慈幼敬心赋”两篇美文。卷二载诊法、脉法,常见症识法。卷三为小儿诊断专篇,图、诀、歌、诗,文采飞扬,内容实翔。卷四、卷五专论儿科疑难杂症32门,分病种、分部位临床实用,七律、五言、西江月…妙趣不断。又附秘传十三方,家秘名方传万年!

《片玉心书》真乃儿科临床实践经典之作,儿科文献精华传承之作,万全儿科立世传世之作!

三《片玉心书》立新言 万氏儿科薪火传
—《片玉心书》理论创新及万氏儿科学术要点

《片玉心书》概括了小儿养护、诊治及用药禁忌,在临床诊疗和理论创新方面均有新观点、新思考,为中医儿科学发展开创新篇。如,在观察小儿气色时,指出:“凡看小儿疾病,先观形色,而切脉次之”。强调面部各部位与内脏关联性,左颊肝木,右属肺金;天庭心火,地角肾水,鼻属脾土,舌为心首……等。治疗时强调婴儿易虚易实,调理宜取其平和,补泻无过其剂,忌用大泻巴豆、牵牛之类,慎用少用金石、辛热、苦寒之品;治疗注意缓急,病邪未滞宜速攻,久病沉疴应缓治,临床以救本为先,扶正为要,用药应中病即止。对小儿指纹颇多经验,重视三关部位与色泽变化,列“水镜诀”,“指掌形图”、“辨虎口指脉纹诀”,便于理解记忆和临床参照。

“善攻不如善守,宜急不若宜缓”这是万全临床总则,卷四论述小儿脐风,牙关紧闭,撮口惊搐,急用撮风散,开其关;继用控痰散,去其痰;再用益脾散和胃,保命丹祛惊。充分体现标本缓急之大法!卷五秘传十三方之“肥儿丸”,治疗脾胃虚怯而黄,与现代郑州中药厂原肥儿丸有传薪之义。万氏”清血丸“治小儿肠风下血,现代临床用于成人仍然神效。万氏养脾丸“治小儿脾胃虚弱,不思饮食,伤食癖积,面色黄,呕吐泻泄,腹部膨胀” 。现在用于急性肾炎之水肿仍然药到病除。
万全儿科学术启源,首先是世医家传,自谓“家世业医,方脉悉有异传”。其次,《内》《难》《伤寒》之经典和历代医家所传,脾胃理论、治未病思想、六经辨证、经方经药、陈自明妇产科、钱乙之小儿脏腑辨证,都直接间接地滋润着万全儿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形成与积累,万氏所提”育婴四法“之”胎养以保其真“乃陈自明真善美胎教、徐之才逐月养胎之升华。万氏所撰《伤寒摘锦》,及其治泻先用理中,次用五苓散,再用补中益气汤、七味豆蔻丸、白玉丹,均系仲景经方之发微。万氏尤重钱氏之说,明言“仲阳先生著书立方,仲景之下,一人而已”,所提”三有余,四不足“之说,乃钱氏小儿五脏虚实理论的完善。

万全继承了先贤儿科学术思想理论,多有发挥,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,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理论的内容。(一)变蒸为小儿生长发育的正常生理现象,并非病态,只有在变生其他兼证时才需要辨证论治。小儿体禀少阳,生机蓬勃,发育迅速,生长根本在肾,发育枢机在肝胆,这是万全对小儿生长发育的独到认识。(二)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万全强调小儿脾胃脆弱,饮食易伤,易虚易食,容易传变的生理病理特点,提出了“五脏有余不足论”“有余为实,不足为虚”。(三)儿科治疗特色:万全认为“人以脾胃为本,所当调理,小儿脾常不足,尤不可不调理也”善用“消积丸、保和丸、枳朴大黄丸、湿盛胃苓丸、肥儿丸、集圣丸等家传之治脾胃病良法。万全认为小儿五脏病,脾肾最多,肾为五脏之根本,用地黄丸类随证加减治之,调补肾元为要。治疗注重标本缓急,攻守适宜。(四)求嗣注重胎养及保育。在“修德、寡欲、择配、调元、感孕、保胎、护产、育婴、风水、祈祷”基础上分四条,即“育婴四法”:预养以培其元,胎养以保其真, 褥养防其变,鞠养以慎其疾。(五)注重小儿调护。万全提出“衣单正所宜,无风频见日,寒暑顺天时“调护方法,提示父母,小儿聪慧早发,为真阳外泄,过早开发小儿脑力并不可取。强调小儿月内不能乱用汤丸。(六)医德医风为尚。“医者,仁术也,博爱之心也”。“爱己子之心,爱人之子”,小儿生病,不可迷与鬼神!

万全儿科诊疗颇有特色。(一)四诊合参,重望诊:望面部各部所属以识五脏六腑,很有临床指导意义。望气血,识病性;望三关,识轻重;望虎口纹,首辨虎口脉纹形,再辨脉纹色;望十三位脉形,宋代刘昉《幼幼新书》八种,元代曾世荣《活幼口议》十三位脉形,万全继承并发展了每一位脉形的所代表的主治病症。望小儿寿夭,做临床预后。(二)脉诊,微妙在脉,可不不察!注重脉的至数与虚实,色脉并治,脉像指导用药!

万全儿科临床特色。(一)婴病治母,婴母同治。“乳母者,儿之所依为食者也”,婴病母治在疾病预防与调护方面有重要的意义。(二)同病异治,异病同治,心中有大法,笔下无死方。临床证治,宜灵活圆通。(三)重视治未病。主要指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。(四)重视子午流治。天人相应,人体之变病无不与天地气宜。(五)内外同治兼治。针灸、熨法、推拿、搐鼻法、刮法、熏法、浴法、贴敷、掩脐、导法、吐法等,均可宜适适地用之。

万全临证经验丰富,著书立说,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,其功厥伟!不愧为“鄂东名医”,封为“医圣”。时人张坦议成在万氏书序中言:“万先生育婴书,始以分门心诀,继以各脏发挥,终以痘疹科目,反复辩论,再三开导,可谓无症不备,无法不全,无理不透者矣!”为万氏儿科临证奇效点赞,为万氏儿科巨著点赞,足显万氏在中医儿科学的历史地位!1984年,也就是万全仙逝400多年之后,湖北罗田县中医院正式更名“罗田万密斋医院”,历史不会忘记,老百姓将永远铭记心里!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万全列为我国明清30位著名医学家之列,再次见证万全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影响力!

我们相信,在中医药人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的中医药事业一定会大发展大繁荣!

美丽中国有中医!

中医万岁!

参考文献
(1)胡荣希.医圣万密斋传【M】武汉: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,2012,06:1
(2)文颖娟、潘桂娟.万密斋学术思想特色探析[J] 中医杂志.2011.52(24):2077-2080
(3)傅沛藩,姚昌綬,王晓萍.万密斋医学全书[M].北京.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.前言
(4)李鸿芬, 欧阳忠兴. 万氏养脾丸的临床运用[J]. 湖北中医杂志, 1986(3):17-18 
(5) 张牧寒, 安邦煜. 万密斋儿科学术思想评介[J]. 江苏中医药, 1990(3):35-37.
(6)王俊苗.清血丸加味治血证 [J]四川中医 1991(6):13.
(7)李丹, 何洁媛, 何玲云. 万密斋小儿脾胃理论析要[J]. 中医药导报, 2010, 16(10): 1-3.
(8)罗文理. 万密斋治疗小儿泄泻方法初探[J].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, 1986, 9(2): 42-43.
(9)甄雪燕 儿科圣手:万全[J]中国卫生人才,2018(8):86-87
(10)王娜. 米鹂.万全儿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[D].济南: 山东中医药大学, 2017.